• |
  • 極速報價
  • |
  • etnet專輯
    etnet專輯
  • 會員
  • 產品服務 / 串流版
  • 設定
  • 發布時間︰2012-05-28

    新一批iBond擬下周起發售,您會否認購呢?(847人參與)16

    投票已經結束

    投票結果 (847人參與)

    • 現金認購
      • 56%
    • 孖展認購
      • 8%
    • 不認購
      • 36%
我要回應16

延伸閱讀

版主留言

我要回應

登入

發表回應

登記

成為新會員

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,不代表經濟通立場

  • 查看全部回應
  • 順序
  • 倒序
  • ks388發表於 2012-6-2 10:43 PM
  • #17
  • 今次很多人認購,甜頭不大.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芳芳發表於 2012-6-1 12:06 PM
  • #16
  • 如果盈富基金去到$18樓下, 買盈富好過它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Satoshi發表於 2012-5-31 11:44 PM
  • #15
  • 呢兩日周圍啲人都講 iBond,有人話一定申請;有高息派,有人話申請都冇肉食,得一手半手;有人話要抽就用孖展抽,可以有機會抽多幾手,回報都快些、高些。我就覺得時不利兮,現時股市情況,不宜沾手,靜待。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股海浮生發表於 2012-5-31 02:52 PM
  • #14
  • 回覆 #12 还是香港好


    認購iBond只限持有香港身份證的人,若閣下非香港人的話,可以等iBond掛牌後在市場購買,情況就如同股票一樣。
    不過,據過往經驗,iBond一上市就已經上升了...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藍天發表於 2012-5-31 02:26 PM
  • #13
  • 家下股市低迷, 我會流一筆錢係再低位時買入內銀股收息用, 股息率 6% 咁上下, 加上未來有近 50% 上升空間, 所以唔會考慮買 ibond.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还是香港好發表於 2012-5-31 12:12 PM
  • #12
  • 如果我在香港的證券有戶口,我肯定會認購,畢竟它的利息同通脹是掛鉤的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大強發表於 2012-5-30 04:45 PM
  • #11
  • 股海浮生兄,明白了,謝謝。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股海浮生發表於 2012-5-30 11:03 AM
  • #10
  • 回覆 #9 大強


    若果以銀行認購,這個「到期贖回費」根本不用理會,因為好多間銀行已經宣佈豁免了。

    據報道,匯豐、恒生、花旗、永隆、交銀、大新等銀行,提供認購iBond優惠,包括免認購費、到期贖回費、存倉費、代收利息費及二手買賣交易費。若你是希望持債至到期日的話,其實透過銀行認購肯定好過證券行。

    到期贖回費你可以看成是交易費用的一種。債券發行商在債券到期時,需向持債人「贖回」(買回)這些債券,當中中介人(銀行)或會徵收費用,這個就是到期贖回費。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BB27發表於 2012-5-29 01:21 PM
  • #8
  • 最多一人一手,浪費時間同冇肉食,銀行賺手續費至係大贏家:(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Kinmy發表於 2012-5-29 11:42 AM
  • #7
  • Thank you!!!

  • 引用 #6 股海浮生 發表於 2012-5-29 10:13 AM

    回覆 Kinmy ttfish就iBond已詳解了。iBond所謂「零風險」,其實並非完全無風險,投資界上通稱的零風險, ...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股海浮生發表於 2012-5-29 10:13 AM
  • #6
  • 回覆 #3 Kinmy


    ttfish就iBond已詳解了。iBond所謂「零風險」,其實並非完全無風險,投資界上通稱的零風險,多數以銀行定期作標準。若銀行倒閉,你的定期存款會受影響;若政府破產,你持有的iBond會受影響,兩者機率都係極之低,所以兩者在風險上可劃上等號。

    就算期間iBond價格下挫5成,甚至8成,只要政府未破產,你持有至到期日,屆時你都可以拿回全數本金,以及期內的息率(最少1%保證回報)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Shulin發表於 2012-5-28 08:53 PM
  • #5
  • 唯一損失可能是機會成本。因為今次息率比上次低一半,如果資金不多,年紀又唔大,無理由把錢「砸」幾年。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ttfish發表於 2012-5-28 07:12 PM
  • #4
  • 回覆 #3 Kinmy


    ibond 雖然好似股票可升可跌, 但係只要到期就可以拿回成本, 除非香港政府破產, 而且利息同通脹掛鉤, 比銀行高, 回報不錯, 所以風險可以係話接近零. 雖然國內銀行利息高, 但係要滙錢返內地有好多限制而且又有上限. 每日最多8萬, 銀行手續費又貴. 銀碼大就唔建議. 除非用其他途徑滙返去.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Kinmy發表於 2012-5-28 03:25 PM
  • #3
  • 我又唔明啦!!! 點解iBond 係零風險??? 經過雷曼,就連Bond 都好驚. 明明好似股票咁,有股票號,係可升或可跌,仲講最少得2%利息添。

    至於人債得3.1%利息或多少少,需3年至5年年期。不如放係國內銀行,5年定期都有5.3%啦!!

  • 引用 #2 股海浮生 發表於 2012-5-28 02:26 PM

    iBond真係零風險,唔買就真係笨。之前抽咗五手,第一期派息袋咗千五蚊,都算唔錯的。不過,今日睇報紙話7.1 ...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股海浮生發表於 2012-5-28 02:26 PM
  • #2
  • iBond真係零風險,唔買就真係笨。之前抽咗五手,第一期派息袋咗千五蚊,都算唔錯的。不過,今日睇報紙話7.1慶回歸15年,財政部可能再發國債喎,若果資金唔多,兩者比較下再決定都未遲。
  • 回覆 | 引用 | 舉報
  • 查看全部回應
  • 順序
  • 倒序
最緊要健康
精選文章
  • 生活
  • DIVA
  • 健康好人生
專業版
HV2
精裝版
SV2
串流版
IQ 登入
強化版
TQ
強化版
M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