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01/2013
忽略貨幣貶值 政府自欺欺民?
港珠澳大橋造價再飆升45%,由2003年胡應湘先生等財團提議建議中估計的186億港元,再到2009年正式動工前預算的904億,到了近期已經超過了1300億。另外,西九文化區亦出現嚴重超支,單是戲曲中心的造價已由13億暴增超過一倍達27億,以上的事情告訴了我們甚麼?
以上工程也是聽從專家的意見去計劃的,而且亦是應該將通脹計算在內,但在政府及一眾專家的規劃下竟然是如此失控,究竟是遇上了甚麼困難,令到港府如此不濟完全掌握不到結果?對!到了今日,當然大家也知道我們遇上了量化貨幣寬鬆政策,作為香港一個地區政府是不可能抵禦這場以貨幣打的世界大戰。應付不到不等於面對不到,如果在面對危機處理上來看,過去政府在面對上的確是用錯了概念!
近5年,香港的通脹每年都維持在5%左右或以下,令筆者失望的是,數據反映不到現實,通脹率的數字是用來給市民作為參考的,就經濟發展做出反映,以香港政府部門的專業水準來論,我不認為有關數字是錯的,但既然原有的通脹數字或統計方式,不足以反映量化貨幣寬鬆政策引起的高通脹,就應該重定或改用新的統計方式。否則,就好似病人依賴探熱針去判斷病情一樣,發高燒但探熱針卻沒有發出警號,受傷害自然是病人了!不少市民依賴政府的數據去判斷銀紙貶值的程度,和判斷投資計劃的風險,當通脹率不能如實反映通脹的時候,是一個極危險的錯誤!
常聽高官說加息的風險,加息風險當然值得留意,但是還要比較其他的風險,尤其是通脹及貨幣貶值的風險,如果知道貶值的風險是高於息口風險的話,不少市民可能會有不同的決定。等於颱風襲港的時候,若當局宣佈懸掛8號風球,多數市民會選擇不上街;但一些木屋區可能會出現山泥傾瀉,住在那裏的市民就可能會選擇離開木屋了!處理風險,是需要將環境因素互相比較的。政府長期單提息口風險會令貨幣貶值風險被淡化的,令市民錯過入市機會。
正當政府宣佈通脹偏低的同時,超支事例不斷湧現,百物騰貴,連最基本的牛肉(由12年4至12月累升逾三成)、豬肉(由12年12月$1400一擔升至現在的$1700,升21%)是十分諷刺的局面!
現在回頭看,前朝政府提出的所謂新居屋和原有的置安心計劃,其實都是同樣會超出預算的!的確是辜負了當年因信任政府而去等的市民。
究竟我們活在一個甚麼樣的世界?或者我們可以參考最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(CCIEE)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說的一番話:「美國大印鈔票還有個目的,就是想稀釋外債賴帳」,「最近勉強解決了『財政懸崖』問題,但其辦法不是最終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富人稅收來解決,而是通過債務貨幣來減少債務,也就印鈔-通脹-賴帳,最終把債務轉到世界上人民頭上。」
中國經濟學家向松祚去年就曾警告:「中國持有的美債、美元儲備每天都蒙受巨大損失,帳面上難看不出來,但其實際購買力已登上下行電梯,正持續不斷貶值,也許十年後,我們手裏的三萬億美元儲備,連三千億都比不上。」
如果以上的評估真的會發生的話,香港的樓價會怎樣?對與美元掛勾的港元也會如此!而香港樓價的上升若以正比例計,也上升10倍了,是危言聳聽嗎?不要以為美國在金融海嘯後才印銀紙,其實在70年代,美國已將「金本位」取消,即是說印刷銀紙是不需要有正比例的黃金去掛勾,取消後發行的鈔票有幾多?我們用黃金的價值就可以參考到美元的貶值率,1973年一安士黃金是值35美元,現在是1700美元左右,如今美元兌換黃金總共貶值了48倍!從這角度看,以上內地專家的言論就合乎邏輯了!
多年來我也認貨幣貶值為風險是遠大於加息的,但是香港政府一直都是將此類觀點淡化,而事實上,政府是有難做之處的,因為當香港人真正面對如此可怕的貶值危機的時候,自然會強烈要求港元脫離與美元掛勾的聯系匯率了。
但作為市場人士,筆者應盡言責去分享,而讀者們也應自求多福,筆者認為應量力而為購置資產,應變的現金應多作人民幣存款了!
【你點睇?】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「TikTok難民」湧入小紅書,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?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?► 立即投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