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/05/2020
財政赤字貨幣化可行嗎?
一石激起千層浪。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提出「財政赤字貨幣化」,激起了經濟學家群體的大辯論,市場也猜測這是中國為擴大財政赤字而投石問路。
財政赤字貨幣化,簡單而言就是「財政花錢、央行印錢」,財政政策加大刺激經濟的力度,所產生的赤字通過國債填補,所發國債由央行直接購買。中國近年的經濟刺激政策,一般都由貨幣政策主打,財政政策配合。但是由於銀行借貸積極性不高,政策傳導機制不暢順,政策效果並不理想。於是這個思路出現改變,由財政政策精準撒錢,央行負責買單。
學術圈對於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最大反駁是,此論為貨幣超發大開綠燈,令政府預算更缺少制約,最終製造出高通貨膨脹。劉尚希的解釋是,判斷貨幣超發與否,必須看貨幣業態,在貨幣乘數效應不理想時候,通過財政開支多發一點貨幣才能維持政策的效果。
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背後,是三十年前誕生的現代貨幣理論。該理論認為只要通貨膨脹不明顯,多發行貨幣可以接受;財政與貨幣政策本來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,彼此相互關聯不可分割;如果財政施策的效果比貨幣政策更理想,那麼央行就應該充當財政赤字的買單者。現代貨幣理論一直不為主流經濟學家接受,近年卻在走紅。不少國家不提現代貨幣理論的名字,但是政策思維悄悄地在向這個方向靠。
一場罕見的疫情,觸發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停頓,經濟數據斷崖式下墜,就業市場哀鴻遍野,企業現金流也無以為繼,全球經濟面臨嚴重衰退,何時復甦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和就業的恢復,不確定性甚高。幾乎所有國家都需要啟動緊急救援計劃,穩定經濟、穩定信心、穩定現金流,但是多數政府在財政上早已捉襟見肘了。如此背景下,現代貨幣理論堂而皇之登上了政策的主平台,劉尚希的財赤貨幣化也應運而生了。
疫情具有特殊性,並非每年重複發生的,抗疫專項開支也具有一次性性質。以目前中國經濟的狀況,筆者認為在去年2.8%的財赤GDP比率之上,需要起碼再加5個百分點的財政赤字。如此大規模地突然增加開支,正常預算根本無法承受(今年財政收入應該有較大的萎縮),但是如果不展開財政救援,企業、個人等經濟肌體可能枯萎死亡,並產生連鎖效應。
其實,在特殊時期要不要有特殊財政支出,沒有甚麼好爭論的。這是穩定經濟、維持民生之必須,美國今年的財政赤字可能佔到GDP25%以上,中國要做,必須做。但是,這是一次性開支,以特別國債形式融資。上世紀80、90年代央行無條件為財政赤字埋單帶來了惡性通貨膨脹,零售物價指數超過20%,這個經歷十分痛苦,而且可能派生出社會不安定因素。前總理朱鎔基定下的財政貨幣分家的大原則不能動。
財政支出數量多寡上可以爭論,不過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支出的方向。美歐支出目前看來多為緊急救援,以支持企業現金流和員工工資為主,中國也有支持企業與個人的需要,不過重頭戲在新舊基礎設施建設上。筆者認為,新基建建設尤為重要,因為中國正在進入數據/智能時代,資金投放應該得其所。經濟救援自然重要,最好可以對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產生效益。
美國的九一一事件和中國的SARS之後,兩國政府通過財政渠道各自花了約五萬億美元。美國用在了兩場戰爭上,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;中國用在了基礎設施投資上,為打通中國內需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起飛奠定了基礎。且看這次效果如何。
本文原載於今周刊,為個人觀點,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。
【你點睇?】美國總統大選在即,你認為誰將最終當選?► 立即投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