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05-25 11:05:13
為社企算帳
許曉暉
許曉暉
民政事務局副局長
社會上曾有一些批評,尤其來自商界,認為社企不少長期虧損,社會倒不如直接作出捐獻更為實際。
事實上,只要把帳算清楚,便會理解社企就算蝕本,仍有正面的創效利群作用。舉例來說,弱勢群體如展能人士在庇護工場每賺取一元工資,政府便要付出約四元公帑給慈善機構,以承擔租金、社工及各項行政開支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3年的報告亦指出,蝕本社企一年的平均虧損,少於弱勢社群拿取的工資;故此一家社企儘管蝕本,納稅人或捐獻者的付出仍有略大於一的槓桿效應,相對透過政府的傳統社會福利渠道,納稅人則需負擔約四倍支出。
至於局方資助社企的「伙伴倡自強」計劃,從過往經驗,每投入一元,在六年間可以讓弱勢社群員工賺取兩元半工資,達至「以工代賑」的倍數效應,這正是社企有別於傳統賙濟的社會效益。
社企在營業額和損益表以外,其實還有更重要的無形資產——教育,讓消費者明白社企背後的公益意義,日後便能成為大使,向家人朋友多介紹社企,共同推動社會一起營商揚善、兼善利群。
轉載自晴報
【與拍賣官看藝術】走進Sotheby'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!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?► 即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