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|
  • 極速報價
  • |
  • etnet專輯
    etnet專輯
  • 會員
  • 產品服務 / 串流版
  • 設定

2015-01-14 08:00:00

港漂+少數族裔 參與地貌行

  香港每年舉辦不少環保活動,順理成章參加者都以本地人為多,但早前一個認識香港地貌及地質主題的定向比賽,其中一個組別為「無界限」,兩個港漂(從內地來港留學或工作的青年)加上一個巴基斯坦大男孩,組隊出賽。雖然最後未能奪獎而回,但不妨從他們眼中,以另一角度看看香港的環保觀點。

 

定向比賽必須確定方向和目標,Adil 和傅冰都是睇地圖找地標的能手。

 

  高凌翔(Peggy),寧波女子,來港已 9 年,是本港服務新來港及少數族裔組織「新家園協會」傳訊主任。在比賽中主責在地標以手帶「嘟卡」。

 

  傅冰,同為寧波人,考獲山藝二級證書,國內國外的山頭都有其足跡,精於睇地圖及指南針。

 

  Adil Hafiz,巴基斯坦人,在港就讀大學一年級。強項睇地圖,找 track point。

 

  他們參加的是去年 11 尾由「新創建香港地貌行」在長洲舉行的「地貌大搜查」,Peggy 和傅冰是同事,在工作機構接觸不少少數族裔人士,得知有此定向比賽後,由朋友介紹認識同樣熱愛行山的 Adil,齊齊組隊參與。Peggy 說希望藉此比賽,3 個背景不同的人,能認識香港地質保育工作的同時,也能促進社會和諧共融。

 

  是次比賽內容包括認識長洲地貌發展歷史、洗石(洗刷長洲五行石附近的塗鴉)、分辨石獅子、找地標等等,足足 3 個小時。傅冰說:「比賽前我們一起商討,大家都到過長洲,加上上網找過當地的石刻及地標資料和位置,算是有個大概。我之前在香港都有參加過類似定向比賽,對規則都清楚。」

 

3 小時「跑」遍長洲

 

到指定地標後,隊員必須用口合力把石頭吹入膠盒。 

 

  因為或多或少要「上山下海」,為求能應付比賽,3 人各自以跑步來鍛練體能,十分認真。傅冰指比賽過程中,部分環節有一定難度:「我們揹上頗重的裝備,在 3 個鐘頭不斷搵地標,不同點有不同分數,因此組員間需有周詳的商討和部署。點與點之間有一段距離,有些點在島上山頂位置,加上有時間限制,總之不斷要急步跑,幾個鐘內行遍整個長洲。」

 

  過程中,Peggy 說開步之初構思行程最傷腦筋:「究竟先去近的地標抑或易取分的位置?時間分配又怎樣?如何有把握取得較高分?」

 

  除了體能的問題,大會又設了很多問答題要參加者回答,傅冰說就算知道地標在哪,但問題未必懂得答。「例如第一個 track point 有 4 張長洲不同時代的相片,一些是鳥瞰圖、一些是建築物,我們需把時間次序排列,機會只得一次,排錯便大大失分,因此要對長洲的歷史有一定認知。」他們最大教訓是「睇石刻答問題」這個環節,細閱了這塊香港古跡石刻的資料解說後便大安旨意,怎料原來他們只看了下一截而沒有看上一段文字,不懂回答一條問題,無奈白白失分,教懂他們了解地貌必須全面。

 

  傅冰讀社工出身,常有機會做青少年活動,早考取山藝二級證書,這方面知識在比賽中大派用場。「我和 Adil 負責睇地圖和用指南針,雖然曾去過長洲幾次,但比賽幾乎涉及整個島,都要靠上網增加各地標的知識。」

 

潮漲未完成任務失分

  

知答案都唔係就咁答,他們須手持繩索控制浮水棒,在沙上寫上答案。 

 

  準備功夫做足,但比賽時心情緊張難免有失策之時,傅冰說:「有一個地點我們好早到達,卻沒考慮潮水漲退的問題,很不好彩我們到時剛水漲而走不過去,這一部分未能完成任務,無奈下失咗 80 分。」Peggy 計過,如過這一環節順利完成,應該有機會奪獎。「若果可以攞獎當然是好,其實都唔緊要,能認識一下地貌、認識新的朋友,也是很開心的。當日天氣好好,好適宜行山,徒步上山見到自己未目睹過的長洲景致,真有另一番感覺。」

 

  讀大學商業課程一年級的 Adil 訪問當日抱恙未能出席,家住天水圍的他,透過電話訪問說每個月在屋企附近行兩次山,擅長睇地圖找地標。「雖然登山係有少少辛苦,但比賽好好玩,因未試過這樣子搵地標。開心還有能和 Peggy 和傅冰做朋友,雖然未能奪獎,但沒有半點失望。」

 

  Peggy 認同因參與比賽已滿有得著,她從中學到參與環保活動前,必須先了解這地方如生物、植物,當你愛護它自然不會作出破壞舉動,如之後能感染身邊的人更理想。

 

到達長洲地標「花瓶石」,隊員合照後才算任務完成。

 

  比賽中令傅冰最深刻的,是到了其中一個地標花瓶石後,參與一個「食蕉飲水」的環節,全隊必須吃 3 隻香蕉和飲完一枝水,完成後,一定要把蕉皮和水樽自行帶到山下才能棄掉,這很切合山藝原則的「無痕旅遊」(Leave no Trace)概念,意謂登山郊遊時,不能在山頭留下任何東西。「這一點可能很微不足道,但意義可大,大家行山時能自行帶走垃圾,隨處亂拋廢物固然不可,甚至連山上的垃圾桶也勿棄置在內,因為最終也要員工長途跋涉處理。好像元旦鳳凰山發生的滿山垃圾景象,好值得大家深思。」

 

香港國內「行山」大不同

 

  兩人來自國內,他們說國內的環保意識近年有進步,但似乎未夠,Peggy 指以垃圾分類為例,國內的垃圾箱雖表明可回收及不可回收,但人們都不理會,未有分類照扔一通,在香港就甚少這情況。「好像紙張,你叫我掉在普通垃圾箱而非回收箱,我也會感到不舒服。」

 

  傅冰指國內的環保政策多由上而下推行,香港則相反,由民間或 NGO 以輕鬆手法推行綠色生活,會較為人接受。「當每一個人改變了自己對環保的態度,形成了風氣,推行起來會較容易。」

 

圖左起:Adil、Peggy、傅冰。

 

  兩人到過國內國外行山無數,Peggy 覺得本港的行山地點易到達,路徑清晰、資料齊全,在網上可找到不同路徑的難度,因應自己的體力選擇,易行的山徑一般人都可應付。傅冰指香港的行山徑如港島徑、麥理浩徑,設施很完善,自己一個人行都沒大問題。「在國內,你行的多數是野山,山路可能只是由農民行出來,多是無梯級的泥路,陡峭難行,難度和挑戰性都較大,最好與有一定山藝認知的朋友同行。」

 

地貌大搜查

 

  由新創建集團及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合辦的「新創建香港地貌行」,自 2008 年起透過各式各樣社區活動,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地質保育,是本港最大型的地質保育活動。其中的「地貌大搜查」定向比賽糅合地質知識、趣味定向遊戲及團隊競賽 3 大元素,今次更首度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作,邀請該會的社福機構成員組隊參加「無界限」組別,讓新來港人士、少數族裔、邊緣青少年及更生人士等,通過活動認識及參與本港地質保育工作,並且促進社會和諧共融。

 

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

 

第九屆「傳媒轉型大獎」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! ► 立即行動

版主留言

放大顯示
師傅靈靈法
  • 生活
  • DIVA
  • 健康好人生
專業版
HV2
精裝版
SV2
串流版
IQ 登入
強化版
TQ
強化版
M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