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/04/2013

卡夫卡的最後傑作

  • 加入最愛專欄
  • 收藏文章
  • 李怡

    李怡

    1936年生,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,至今逾50年,任《七十年代》(後改名《九十年代》)總編輯28年。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,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、質疑權貴、就事論事、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。近年有《細味人生100篇》《閱讀人生100篇》《感悟人生100篇》三本新書。

    一分鐘閱讀

  美國著名小說家保羅.奧斯特(Paul Auster)的作品最常探討的主旨,就是人生的無常與無限。他在流暢的文字間,蘊藏著值得再三玩味的人生哲理。文壇曾比喻他是「穿膠鞋的卡夫卡」。生於1883年、死於1924年的奧地利德語小說家法蘭茲•卡夫卡(Franz Kafka),被公認為想像奇詭的天才,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他為先驅。奧斯特在一部小說中,引述了一個卡夫卡的真實故事。

 

  大意是說,卡夫卡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,跟當時的女友朵拉(Dora Diamant)熱戀,他在公園偶遇一個為了失去玩偶而哭泣的小女孩,卡夫卡安慰小女孩說,玩偶沒有不見,他手邊還有玩偶的來信。他們約好隔天在公園碰面,他要把信帶來念給還不識字的小女孩聽。據後來朵拉回憶,卡夫卡當天一回家就以寫小說的認真態度寫那封虛構的信,包括一個完整故事、仔細推敲配合小女孩年紀的遣詞用字等等,卡夫卡連續寫了整整三個星期。這是他的書信體連載小說,讀者只有小女孩一人,卡夫卡的小說徹底療癒了傷心的小女孩。保羅.奧斯特這麼說:「故事發展到這個階段,小女孩當然已經不再那麼想念她的玩偶了。卡夫卡給了她另一樣東西,足以取代玩偶。三個星期結束時,那二十封信已經撫平了小女孩內心的傷痛。她擁有一個故事。當一個人有幸活在一個故事裏、生活在想像的世界裏,現實世界的傷痛就會消失。只要故事繼續進行,現實就不再存在。」

 

  寫完那些信不久,卡夫卡就因肺結核過世了。朵拉本來保存這二十封信,後來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朵拉在逃亡中把卡夫的最後傑作丟失了。

 

  想不到奇跡在80多年後出現。

 

 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(FM92.6-94.4) 李怡主持的《一分鐘閱讀》。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,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(rthk.hk)。

 

 

 《經濟通》所刊的署名及/或不署名文章,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《經濟通》立場,《經濟通》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。

《說說心理話》 消費能獲取快樂?買不起,不如花光錢錢$$?「習得性無助」有何影響?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。► 即睇

我要回應
You May Also Like

版主留言

Fall in Fall

  • 生活
  • DIVA
  • 健康好人生
專業版
HV2
精裝版
SV2
串流版
IQ 登入
強化版
TQ
強化版
M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