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|
  • 極速報價
  • |
  • etnet專輯
    etnet專輯
  • 會員
  • 產品服務 / 串流版
  • 設定

2013-05-20 00:00:00

棄Google筍工 港青創業辦社企教跨文化

  撼贏3,000人考入Google,羅偉鴻(Freddy)獲聘於印度亞太區總部當管理實習生,6個月後卻放棄升職,看準「平的世界」需求創業。他在HR部門任職時見盡尖子爭崩頭考筍工,遂創辦ICE(互文教社)跨文化團隊,培訓必要的全球能力,「世界需要有更多創新者,我們想見到青年人變成改變動力。」今年拓京滬市場。

 

Freddy飛越文化壁壘,先衝出香港入印度Google,再回流創社企,今年將在上海擴展新業務。

 

  難得入到Google,Freddy在HR部門實習期間觀察僱主需求,發現了2個招聘條件:全球能力+社會創新,推動他創業。「人才要理解不同文化,懂與各國團隊溝通、挖掘各國商機,有創造能力。」

 

社會資源 槓桿運用

 

  填鴨式教育有缺失,故他巧妙地抓緊中學及大學需求,以低成本提供跨文化培訓課程。

 

  中學需求:正式課堂難訓練出全球創新人才,一般中學也缺乏跨文化資源。故他組織香港及國際生導師團隊,為中學生上跨文化課。

 

  大學需求:港生、國際生及內地生關係疏離,他就向科大等商學院推銷團隊實戰服務——幫大學生製造國際團隊經驗,向服務社區的共同目標發展,有助「省靚」CV。至今說服70多導師加入,「3方共贏,商學院品牌有助宣傳,他們也需要服務社區。」

 

1,000元教跨文化課

 

  全球團隊導師有來自也門、斯里蘭卡、喀麥隆、科威特、毛里裘斯等各地學生,他們共同設計課程改善中學教育,如:非洲藝術、印度足球課;以德國貧富懸殊數字教統計課;把日本人帶入內地歷史堂,令學生明白日本人對二戰的看法。「全球元素融入課堂,連付不起錢的中學生都能接受跨文化教育,這個社會任務已經運行4年了。」

 

  所有學校都要保證不收學生分毫,但他會收學校1,000元行政費。「最初完全免費,學生出席率低,學校會覺得免費代表服務差、不可靠。」後來收費反證明有質素。至今服務40多間中學,包括有聖保祿、聖士提反女子中學,不限於窮校。

 

社企探訪團 銀行家也感動

 

  曾服務數千名學生,其中1/4學校問有否跟進課程,Freddy再推銷兩岸三地交流團等服務。上次他帶團去台灣探訪社會創新農場,「他們把精神病康復者變農夫,農舍變生態旅遊點。」再到上海看城市綠化、網銷,「接受不同文化衝擊,後來有iBanker、企業顧問離職去孟加拉、美國做社會創業家,又有人在香港開聾人咖啡館。」

 

  創業半年就收支平衡,09年他獲「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」冠軍,11年又得青年社企創業者大賞,贏取22.4萬元創業資金。今年,他一個人飛去上海建新團隊,「世界需要創新者,我們想見更多青年人變成改變動力。」

 

揭Google面試秘技

 

  Freddy分享如何順利過4關、撼贏3,000人,獲絕世筍工,內中確有蹺妙:

 

  第1關:靠跨文化實戰:「很多人去日本旅行,卻缺乏與日本人工作的經驗,只有國際視野並不足夠。」他讀大學時曾策劃「India Project」,與印度學生一起訪問印度人,又孭住背囊去印度闖蕩,「這經驗贏晒清華、北大同學。」

 

  第2關:極度創新:他寫書、寫博客講跨文化,又當國際大學生組織AIESEC的中東和歐洲區副主席,並常設計出創新項目。

 

  第3關:有獨立工作能力:「對比高GPA的同學,我很少讀書,做很多其他事。」

 

  第4關:Googleyness:個性是否夠「潮」、有創新能力、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?「我在印度2個月搬了7次;面試過程中又令整個氣氛好開心,考官會問自己:你願不願意同這個考生一起坐13個鐘飛去西雅圖?」

 

  08年他有機會去北京轉正職,但他知道Google的HR策略:歡迎創業家回巢。知道創業都有後路,他拍拍屁股就同上司說走。「上司也知創業家難挽留。」

 

思科高層教路:不做過江「龍」

 

  早前獲30萬投資,Freddy為拓京滬市場已到上海創業。出發前,他問思科港澳區董事總經理招卓敏:「點同大陸人做生意?」

 

  「她給我很多真實的商場建議,無人教過。」原來,香港人予人過江龍之感:很強、專業、講規矩、有效率,但不講人情,不懂玩樂、世故。「他們覺得港人不懂做生意。一定不要予人這種印象,要混得熟,聽不明笑話都要識笑。」且要腳踏兩邊,「令隊友覺得你有優勢而不是威脅,見到外國人要發揮到語言能力,也要謙虛、識避。」當建立起「血盟兄弟」的信任,你就會聽到真話,團隊亦會賣命。

 

  Freddy經英國文化協會及社商賢匯的免費社企課程,獲得導師親授成功要訣。

 

社企也是生意 要在商言商

 

  內地的公益與企業生意界線分明,社企站在中間要識歸邊。「我們要go as business,不要說免費。收費提供高質素的精英課程,否則,有人會質疑你說:『高尚就不要賺錢。』」

 

  曾有中學知他做社企就壓價,又要求公開帳目,但社企都是生意,後來他學曉在商言商。「學校覺得有價值就付合理價錢,我們也收得光榮。」

 

  在美國讀完MBA就加入ICE做市場推廣的Margaret Wu也指,一開始做cold call、廣發電郵推廣公司服務,回覆率少於5%。「但Freddy是鼓舞人心的領袖,每次去活動返來都找到生意,又很主動告訴你,失敗可重來。」她說:「看著小生意變大,遇困難愈強,很有滿足感。」

 

(撰文:鄧玉燕 攝影:被訪者提供)

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

 

【香港好去處】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!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!► 即睇

版主留言

放大顯示
精選影片
  • 生活
  • DIVA
  • 健康好人生
專業版
HV2
精裝版
SV2
串流版
IQ 登入
強化版
TQ
強化版
M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