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政府即將在4月2日宣布包括「對等關稅」在內的一系列貿易政策。在這個被特朗普稱為「解放日」的貿易戰大日子中,到底是交易型的關稅政策還是結構性的關稅政策被推出,市場感受到極大的不確定性。
筆者的感覺是,這次可能真的是一場大動作,措施多數結構性。美國對來自世界其它國家的進口產品,徵稅範圍更廣、稅率更高,對全球經貿體系、美國經濟的衝擊也可能比預期的更大。投資銀行高盛昨(30日)晚將美國2025年GDP增長預測,從1.5%下調到1.0%。今年年初以來,高盛的增長預測從2.5%調到1.7%,再調到1.5%,如今調到1.0%,經濟進入衰退的風險從20%上升到35%。這個預測軌跡,基本折射了市場對美國關稅政策憂慮的升級。
特朗普的關稅政策,打擊的不僅是貿易夥伴,同時令美國企業無從規劃、無所適從,令消費者擔心生活成本,最終的結果自然是經濟活動的進一步放緩。
這次美國可能動真格的原因,是特朗普的確希望通過關稅上的極限動作,第一引導製造業回流美國,第二迫使受到軍事保護的盟友交足「保護費」,第三縮小美國的貿易逆差,當然。這些目標都是特朗普MAGA戰略目標在海外的體現,是真的,具有戰略意義,所以他挾選舉大勝之勢,一鼓作氣推進。對此,恐怕時至今日,市場對此可能也還過度樂觀。
當然,這不代表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沒有談判空間。預計這次關稅措施,可能會附有30-60天的緩衝期,為談判預留時間和空間。特朗普一般的打法是談判前製造籌碼,然後漫天要價,最後在談判桌上攫取最大利益。
也許,美國最後課徵的關稅要比4月2日宣布的小,但是這段時間市場的反應和經濟所經歷的衝擊,卻可能是巨大的。
市場正在經歷對關稅戰風險的重新定價。芝加哥期貨市場利率期貨價格隱含著,聯儲今年六月重啟減息,九月和十二月再各減一碼。筆者認為政策利率的走向,既取決於經濟數據又取決於對關稅政策的觀察。在通脹尚未穩定、關稅尚未鞋子落地的時候,決策者未必會輕舉妄動,當然前提是金融市場不出現系統性風險以及就業市場不突然坍塌。筆者仍預期九月重回降息軌道。《陶冬》
*本文純屬個人觀點,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,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。
*《經濟通》所刊的署名及/或不署名文章,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《經濟通》立場,《經濟通》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。
【香港好去處】2025去邊最好玩?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,所有資訊盡在掌握!► 即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