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輸是香港第二大碳排放源頭,業界倡議為新能源汽車再擴應用誘因。綠色轉型是環球大勢所趨,亦是本港多個核心產業重要增長動能,特區當局要更有通盤考量,以政策推動,引領全城佔據領先位置,抓緊海內外無盡機遇。
環顧本港的溫室氣體來源,交通僅次發電,佔比長期接近兩成。特區政府縱已訂下2050年達致全城,以及運輸界別碳中和的大目標,但海陸空減排措施零零碎碎,最遲2035年禁售燃油車,乃3年前由財政預算案揭盅,運輸及物流局上周公布《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》時,順道敲定了5項目標,而航空依然近乎交白卷。
圍繞個人駕駛,2018年推出的「一換一」首次登記稅寬減,可說甚有成效。政策面世以來,愈來愈多人買電動車款,去年已佔新車登記約65%。
補貼換車壓重 研究適度放行
內地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昨指出,香港可再考慮讓電動車優先進入擁擠地段,提供固定停車位,又或更好出行線路等。即使仍倚仗燃油車的德資巨頭寶馬,近月亦曾表示劃出電動車專屬車道,比不斷用公帑補貼購車,更可持續。
屢錄財赤的特區政府,今年正正要「減甜」,結果一手電動車的佔比曾有數個月跌破6成,令部分人憂慮最終難以淘汰,仍佔私家車總數逾8成的傳統燃油車款。
放眼海外,加州2005年起已准許只得司機的電動車,一樣可使用「共乘車道」;在倫敦,電動車也豁免擁擠費。適當容讓電動車更通行無阻,比如駛進西貢萬宜水庫東壩,香港推行電子道路收費與否,均可研究。
有別深圳公共交通於2017年已全面電動化,香港2027年引入700輛電動巴士及3,000輛電動的士,仍只是環境及生態局的軟目標。這與其他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能否更廣泛應用,均需要環境局、運輸局,以至創科局無縫合作推動來實現,亦左右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扎根成長。
環球需求殷切 技術知識渴市
隨著極端氣候變化愈趨厲害,各地監管者引入嚴厲規例應急,環保轉型將必然衍生出更多商機,諸如上市公司如何滿足港交所的環境、社會和管治(ESG)披露要求,高排放企業怎能低成本發行轉型債券、借入永續貸款等,背後均需要大量專業諮詢。
只要特區及早清晰勾勒出可行的藍圖願景,市場自會快速回應。煤氣公司6月與夥伴簽署備忘錄在港生產「綠氫」後,近日又再宣告拓展本地及境外綠色甲醇船運燃料市場。
各地政府最初或要帶頭加強充電覆蓋,掃除車主的「里程焦慮」,成功越過臨界點後,商機隨時接踵而至。
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商Spark在香港投資公司支持下,甚至已聯合泰國商企在當地應用本港綠色交通技術,開拓出海外充電服務站市場。
商企有時可比政府走得更前。滙豐香港本周就創全城先例,與國泰航空以及港投支持的港產環保「獨角獸」怡斯萊(EcoCeres)簽訂三方合作,購入約3,400噸可持續航空燃油,以減少等同來回香港及倫敦經濟艙約1萬程的碳排放量。若然運輸局有為航空業劃下減排路線圖,財庫局可加快推展碳交易制度,則相類協議將更常見,可為全城力谷的創科業帶來更大動能。
無論美歐民粹政客有多想推翻綠色發展,環保減排已是商企想永續經營、人類要維持生活,不可或缺的一塊。舉凡負責任的政府,均應有前瞻視野盡力在本土推展,再扶助產學研機構專家赴外尋找共贏機遇。
《說說心理話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,如何分辨求助訊號?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► 即睇